老鼠生態與防治
認識老鼠、消滅老鼠
壹、台灣地區常見的老鼠-僅列舉最常見的三種
全世界約有3000多種老鼠,最大的是南美水豚。台灣則記錄的有十三種,根據牠們棲息活動場所可分成野鼠與家鼠二大類,今天我們僅針對常見的家鼠來討論。常伴隨人類而活動的有溝鼠、屋頂鼠與月鼠等三種老鼠。
一、溝鼠:又稱挪威鼠或褐(灰)鼠,體型大,鼻部較純腹部呈灰白色,成鼠約有350 公克至450公克重,體長約有25公分(不含尾),耳朶較小而尾巴比身體短。糞粒呈膠囊狀。大多在地面活動,排水溝也成為牠們主要活動的路徑。在一些傳統市場常可看見牠們的蹤跡。而結構及管理不良的垃圾集中地更是牠們的天堂。生性較為凶悍,彼此同為溝鼠的兩個族群有時侯會看到牠們打架。因為腿短體重,比較少利用管線做為活動路徑。近年曾在大型市場全面滅鼠,捕殺者大多是溝鼠。
二、屋頂鼠:在常見的家鼠中體型屬中型,成鼠大約有150公克至180公克重,體長約15至20公分所以常容易被人們誤認為溝鼠。如果與溝鼠相對照,除了體型較小外,屋頂鼠有著較大的耳朶,耳朶若向前折可以摭住眼睛,鼻部較尖,尾巴也較身體長牠的糞便呈臘腸狀。其具擅於攀爬的特性所以大多可以在房舍的天花板夾層,大型建物的管道間利用各類管線活動。相傳美國的米老鼠卡通主角,即是當年華德迪斯耐尚未成名時,在他工作的地下室常見到在管線活動的屋頂鼠模樣而創造出來的米奇老鼠,對某些人來說,老鼠看起來很可愛。
三、月鼠:又稱家鼷鼠或田鼷鼠,看牠被發現在家裏或田裏而言。牠更小些,成鼠體重約20克體長也約10公分與屋頂鼠相同鼻部較尖,尾巴也很長,所以月鼠的成鼠也可能會被誤認為屋頂鼠的青少年期,但月鼠的耳朶比例更大,眼睛有點向外突出看起來有點水汪汪的樣子。而牠們的糞便又更小了,有的像彎月狀有的像紡錘狀。也善於利用管線攀爬,因為體型小,也可侵入抽屉或櫃子裏甚至在裏面築巢。
貳、老鼠的習性與行為
一、生殖力-生育力強,每胎約可生6至13隻,母鼠甚至有共養行為,在同一群體的媽媽們會共同育兒。
二、築巢力-老鼠們侵入建築物後,可遮風避雨又無天敵,只要找個陰暗角落,即可築巢養育下一代。鼠害防治人員亦曾在通信交換機、廚房的冰箱發電機及電箱內發現鼠窩。若在居所內發現有些布類、紙類甚至塑膠袋不翼而飛,可能是被老鼠取去築巢舖設育兒的墊子了,因為我們常在鼠窩發現這些東西。
三、學習力-老鼠有學習的本能,如果看見捕鼠籠捕到了老鼠,其他老鼠即會對該鼠籠產生忌避的行為,黏鼠板老鼠亦會繞過或將一些物品先投放在黏鼠板上後通行。
四、活動力-體型較小的老鼠會利用各類管線活動,對屋頂鼠來說,在25公分以內的距離內,牠仍可以跳躍的方式活動。有記錄顯示,屋頂鼠可跳至1.2公尺的高度。
五、與眾不同的感覺-老鼠屬夜行性動物又常在陰暗的視界中活動,其視力不佳,但嗅覺、聽覺及觸覺靈敏,亦靠著這些感覺存活。嗅覺除了覓食外亦能查覺危險,而因為要隨時保持觸覺的靈敏,亦會不斷的理毛也會相互理毛。我們也可以針對牠這些感覺來製作對抗的武器,以剌激的味道來讓牠不敢來破壞,或以例如有較強味道的香油塗抺於毒餌上誘其前來食用。也可將強烈刺鼻的氣味用來驅離或對其產生忌避,但若用量大的也會對人類家畜有影響。市面上亦有販售以音波驅除的方式,讓牠的聽力不適而予驅離,但效果仍有待認定。
六、老鼠主要為夜行性-若日間看到老鼠係不太正常的行為,或為密度過高需於日間覓食,或有老幼病殘或中毒等不正常行因素,再不然就是天災地變。
七、儲存食物-老鼠的口部有頰囊,牠們會利用頰囊來裝採集的食物然後帶回巢中存放所以,甚至會拖行整包的食物,防治人員也曾在鼠窩中發現整包的魷魚絲。但牠們也可能會把鼠餌拖回家,這也是殺牠們全家的方式。
八、理毛行為-除了同一族群的老鼠會相互理毛外,食蟲目的錢鼠有時侯也會幫體型大的溝鼠服務清除溝鼠上的蚤,理毛主要目的是維持觸覺的靈敏。所以有時侯會使用毒粉撲在牠活動路徑上待其沾染後,若以口器理毛時將毒粉食入而死亡,也是一種毒殺的方法,但使用時也要小心謹慎避免人畜沾黏。
九、有洞就鑽的習慣-大約新台幣十元硬幣大小的孔洞即可供其進出,而2公分大小的門縫亦可輕易通過。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習性,把黏鼠板變形成孔洞狀讓牠鑽進來捕殺牠。門縫則可使用金屬材質如鋁板來加長將門縫降至1公分以下讓老鼠不能鑽門縫,但要注意封的時侯鋁板觸地而造成門無法開關。
十、磨牙的習性-因嚙齒目的牙齒會不斷成長,牠們需靠不斷的磨牙來抑止牙齒的成長。